战火里永生的歌手
韩玉臣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首在抗战年代广泛流传的歌曲一一《大刀进行曲》,至今还以它雄壮激昂的旋律,回响在人们的耳边,振奋着中华民族的斗志。人民永远怀念这首不朽之曲的创作者、革命烈士麦新同志。
        麦新,原名孙默心,曾用名孙培元、铁克、孙克等,祖籍江苏常熟,1914年12月5日生于上海。麦新在儿童时期,性格开朗,喜欢唱歌,学习刻苦,成绩十分优异。1926年,麦新入南光中学读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二年级时辍学。1929年入上海美亚美保险公司做职员。在做工之余,仍坚持在夜校、函授学校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神圣的国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麦新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走.上街头,参加集会和示威游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麦新天天去战地医院救护和慰问参战的19路军受伤官兵,参加宣传鼓动工作。
       1935年麦新投身革命,参加了上海进步的群众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民众歌咏会被迫解散,同年冬,麦新参加了由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领导、吕骥组织的“业余合唱团麦新担任了该团的常委。
       1936年,麦新参加了吕骥领导的“歌曲研究会'‘和“中国歌曲作者协会",他经常和吕骥、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在一起,学习探讨音乐创作,成为他们的学生和战友。从此,麦新开始了音乐创作活动,初期主要作品有《向前冲》、《礼拜工歌》等。后来,他发表了富有战斗性的歌词《“九一八"纪念歌》,由冼星海作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分别由孟波、孙慎等谱曲。同年9月,麦新参加了沈钧儒等人领导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积极从事救亡工作,并与孟波一起编辑、出版了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唱并争相购阅。他在歌集中第一次使用“麦新”这个名字,随着歌曲集的传播,麦新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廿九路军的将士们奋起抵抗日寇,该军的大刀队更是英勇无比,他们用中国传统的大刀,英勇地砍杀日本侵略军,曾一度在日军中引起恐刀症,甚至于制作铁圈套在脖子上,以防刀砍。听到这个消息,麦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气呵成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大刀进行曲》。以气势豪壮的歌词、铿锵有力的节奏、昂奋向前的旋律,塑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形象。在烽火漫天的年代,这首歌很快传遍全国,它鼓舞抗日将士冲锋陷阵,激励爱国者奔向抗战的沙场,极大地振奋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1938年春,麦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在追忆自己入党时写道:“那一天完全确定了我的人生道路,自己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了。个人的生命是属于党的。为党的生存,为人民的解放而抛头颅,这是最光荣的。”麦新入党后,随“战地服务队”在浙江金华一带搞群运工作。1940年底,麦新经周恩来副主席、叶剑英参谋长的介绍,到达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一一延安。
麦新到达延安后,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负责音乐系党支部和音乐工作者协作的工作。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暗暗下定决心,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南泥湾大生产中,他白天开荒种地,利用间歇时间教战士们唱歌;晚上挑灯纺线,也不忘收集整理陕北民歌。在群众斗争的生活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创作的源泉,谱写了《春耕小曲》、《保卫边区》、《毛泽东歌》、《红五月》、《志丹陵》等大量歌曲,达到革命文艺创作的高峰时期。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麦新遵照党组织的决定奔赴东北做群众工作。
       1946年2月下旬,麦新随中共阜新地委到达内蒙古的哲里木盟,被分配到开鲁县,任县委宣传部长兼区委书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武装斗争。初到蒙汉杂居的科尔沁草原,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都不大习惯。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他天天戴着一顶破毡帽头,腰系一条麻绳,身穿褪了色的带补丁的旧军装,到村里各家各户做群众工作。每到一家,他操着一口南方音亲切地说:“我姓麦,大麦小麦的麦,叫麦新。”说着,便坐在炕沿上同老乡唠家常,访贫问苦。村里的阶级状况,有几个土豪劣绅,谁家最穷苦,他都做到心中有数。在和贫苦农民的熟悉过程中,以唠家常的形式,传播革命的道理。
       一天,麦新走访开鲁县北关村贫农徐大爷,问他:“徐大爷,你说咱们穷人为啥穷啊?”徐大爷说:“命穷呗。”又问:“怎么个穷法儿?”徐大爷说:“麦同志呀,不瞒你说,我14岁就给地主扛活精青,三十多年了,哪年不是没命地干,可到头来还是穿补丁衣服,吃猪毛菜团子。”麦新接着又问:“精青扛活到秋咋分粮啊?”徐大爷说:“从正月十五上工,全家老小没吃的,就得向地主借口粮。借粮是五分利,春天借一石,秋天就得还一石五。一年到头,披星戴月地干,等打完了场,按三七开一折,再把借的口粮本利一扣,就剩不下多少了。年年如此,总也翻不过身来。”这时麦新就引导说:“徐大爷,你算找到了根子啦。不是我们命穷,是让地主剥削穷的。”一问一答,话说的虽然不多,却把很深的道理讲明白了。麦新还经常召集贫雇农大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会时他不光是讲大道理,还利用当地的人和事做例子,以事明理,群众一听就懂。有个老^=究称麦新开会为“麦新传道”。人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麦新讲。每当人们谈起麦新时,总是亲切地称“我们的老麦。”
       夏天,麦新到一区罗家窑村搞扩兵工作。村干部把群众召集到一起,而麦新没有急于讲大道理,首先教大家唱一首歌:"穷人穷,为什么穷?打下了粮食归地东。吃粮还要五分利,官工羊草几十个工,年年穷,辈辈穷……”朴素的歌词配上东北人都会哼唱的秧歌调,因此歌曲很快被群众的学唱,而且边唱边议,整个会场气氛十分活跃。此时,麦新才开始讲话。他深入浅出地讲了穷人为什么受压迫、受剥削的道理,号召群众跟着共产党和毛主席走,拿起武器来保卫胜利的果实。群众听了人人心里都热乎乎的,有20多名青年农民报名参了军。
       麦新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不能总坐在机关里,不能总在城里,必须到乡下去,不懂得农村,就不懂得中国,也就不懂得什么是基本群众。'‘
       1946年10月,开鲁县委按照上级指示,率领党、政、军机关主动撤出县城,开展游击战争。麦新当时正在六区重新改编的区武装中队,担任联防书记。由于形势突变,麦新与县委失去了联系。他当机立断,带领区武装中队、区政府工作人员和部分共产党员撤离六区往西转移。他们日夜兼程,第二天拂晓与地委书记吕明仁及地委、分区机关在十家子村会合,继续西撤。10月30日,队伍到达鲁北镇,吕明仁组织领导的“长江骑兵团”成立,麦新被任命于干部中队政治指导员。他从一个音乐工作者变成了党的地方干部,又从地方干部变成了军事干部。
       11月4日晨7时,浩浩荡荡的“长江骑兵团”,离开了鲁北镇,向科右中旗的高力板进发。麦新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敌后游击生活即将开始。新的骑兵武装的对敌斗争即将开始。"5日行至高力板,他又在7日的日记中写道:“新的生活,对敌斗争,对我将是一个新的考验。
       麦新在游击战争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不断成长。1947年元旦刚过,麦新便率领80余名战士赶着大车到马林格勒运军草,当到达目的地时,发现草料已被国民党军队抢运走了。后听老百姓说哈拉吐达有草料,但距马林格勒还有60余里地,而且是敌占区。麦新经与同志们商议,决定到哈拉吐达去,如果敌人数量多,就想办法避开,搞到草料立即返回;.如果敌人数量少,就想办法歼灭之,并争取多运些草料返回。马不停蹄地走了一夜,天放亮时赶到了哈拉吐达,但发现村头已有放哨的敌人,确认村内有国民党军队驻扎,但不知人数。麦新命令部队暂时隐蔽,又令一位排长和二个战士摸到村头,活捉了敌人的哨兵。经审问,得知村里只有20多个敌人,均住在国民党团长巴勒坦家的大院里。麦新安排一个排着护马匹车辆,其他人跟他一起迅速摸进村中,包围了敌团部大院。战斗打响后,敌人因措手不及,慌乱一片,不到20分钟这股人就全部被歼。
       1947年2月,我军二次收复开鲁。麦新又调回县委工作,任县委宣传部长兼组织部长。3月上旬,麦新根据县委的指示到交通偏僻、情况复杂的五区开展群众运动。五区是个新区,土匪活动猖獗,地主反动气焰嚣张,人民生活贫困,群众情绪低落,特别是万发永村,人们连吃的都没有,何况种地呢!哪里来的种子?人们怀着疑虑的心情注视着这位年青的县委干部。麦新还是采取老办法,深入农民家中,访贫问苦,发动群众。他对五区区委书记刘志勇讲:“群众发动起来就什么事情都好办。”麦新一方面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一方面又派人回县委向县委书记徐鹤京汇报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定会出卧分救济款和种子帮助五区群众种上地,解决临时困难。在贫雇农大会上,麦新深情地说:“这些救济款和种子是共产党给我们大家的,我们要种好地,争取今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在场的许多贫雇农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麦新有力地说:“乡亲们!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定地跟共产党走,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有件事对麦新的启发很大,他从中看到了群众的觉悟程度。还是麦新刚到万发永村,看见全村很多农户都供“灶王爷”牌位。一次他与贫农老太太攀谈起来:“大娘,它是你们的'一家之主'呀?"王老太太说:“啥'一家之主'呀!供习惯了,不供总觉得缺点什么似的。”麦新笑着说:“大娘,你看,还'下界保平安'呢?”王老太太说:“它能保个啥!”麦新一边拿起香炉一边开导说:“大娘,我看以后就不要供它了,你供了大半辈子也没过上几天'平安'日子,还是共产党来了以后咱们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再说那些供口不都白白浪费了吗?"老太太边听边点头。晚上,麦新召开了贫雇农大会,讲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道理。他说:“从前我们做牛做马,现在有了房子有了地,翻身做•了主人。可到现在大家的锅台后面还供'灶王爷,,还说它是'一家之主',靠它'下界保平安',你们大家说供它到底有没有用处,应该不应该把它搬掉。”过了一段时间,麦新再到贫雇农家中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搬掉了'灶王爷'牌位,有的还在门两边贴上“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等新对联。
        麦新就很少住在五区政府.院内,多半住在老乡家里,利用一切机会做群众工作。有天他住万发永村一个贫农李XX家里,这位老汉听说麦部长要在他家住,非常抱歉地说:“我们房子太矮,直腰就得碰脑袋。”麦新说:“你们长年累月住在这里,我怎么一宿都住不了”。他在老乡家中吃饭,总要先揭开锅盖看看,不让给他做特别的饭菜。有一天中午,他帮助贫农吴洪章家干活儿,当留他吃面条、又要炒鸡蛋时,麦新说什么也不让,真挚地说:"5个鸡蛋能卖两角多钱,能称二斤多盐。这鸡蛋还是用在过日子上吧,我吃大葱蘸大酱就挺好了。”
       1947年6月6日上午,麦新在四区开完县委会议后,便带领通讯员赵明贵、王振江回五区双合兴传达县委会议精神,当他们行至刘祥营子以南的芦家段时,突然遭遇大股土匪。在紧急时刻,麦新的临危不惧,他一面沉着应战,一面命令通讯员火速带着文件突围。他英勇奋战牵制敌人,突然一颗子弹穿进他的腹部,麦新渐渐地失去了知觉。敌人把他的团团围住,他视死如归,横眉冷对,怒斥顽匪,最后壮烈牺牲。
麦新遇难的噩耗迅速地传遍了开鲁全县,开鲁人民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6月8日,中共开鲁县委和县政府在双合兴附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同时决定将五区命名为“麦新区"、万发永村改为"麦新村”。当时的党报《东北日报》、《西满日报》、《牡丹江日报》等,相继报道了麦新牺牲的消息,人民以各种形式悼念这位战火中永生的歌手、群众运动的先锋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