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专门研究宣讲机构 打造特色地标建筑

  河南扶沟县让红色资源生根开花

  陈列馆内,烈士事迹、图片、生前遗物展览摆放清晰有序,烈士陵园内,黄花铺地,纪念碑与松柏昂然挺立……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大李庄乡的村庄里,有一处为川藏筑路英雄张福林和他的母亲、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第一批女共产党员薛桂芳两位烈士修建的纪念园。  

 

 

吉鸿烈昌士纪念馆

  扶沟县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展了革命活动,当时扶沟在开封求学的共产党员学生奉中共河南省委指示,回家乡建立读书会,组织进步青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共扶沟支部,发展党员,在当地驻军中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扶沟支部分赴农村发动群众,坚持斗争,发展自己的力量,建立秘密农会,领导农民对地主进行斗争,迫使地主答应了改善雇工的五项条件,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直到解放前夕带领200多武装民兵配合作战,支援大军南下。  

 

 

张福林烈士纪念馆

  在此背景下,扶沟在革命历史和新中国建设中的各个时期,都出现过有影响里的英烈人物,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投笔从戎解放战争中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姜鸿起;在白色恐怖下潜伏西安进行工作的杜希健等。

  近年来,扶沟县委县政府愈加认识到,本土红色文化是当地不可多得的发展资源,必须加强挖掘保护弘扬。为此,县里制定了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绿色产业为支撑,古代文明为基础的金三角示范区,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

  在此策略引导下,县里成立专门红色文化研究会,一批有理念有热情有研究能力的专业和业余人才有了发挥平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调研题目,有计划有目的整理发掘抢救红色资料,调研课题获市级社科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县委宣传部协调成立理论宣讲专业团队,创办“扶沟红色大讲堂”,县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全县机关、团体、学校及乡村做党史报告,宣讲红色故事,弘扬革命先辈精神。扶沟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张志华介绍,目前红色戏剧进校园已经演出37场,有关书法展摄影展搜集了500多幅优秀作品;纪念地建筑更是县里倾力支持的重点工程,有关部门克服各种困难,近三年来先后投入数千万元,恢复修葺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对扶沟县烈士陵园、塔湾烈士陵园等进行了改造升级,对英烈故居保护整修。张福林烈士事迹和纪念馆就是这样逐步发现建成的。

  1925年出生的张福林,是扶沟县大李庄乡何家寨村林宋村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中国建立后,积极报名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康藏公路的修建,在海拔5300多米雀儿山施工地段,不顾已患有严重的贫血病,再三恳求医生同意他留下来后,反复研究地爆破实况,发明了超过了国家标准26倍的爆破效率,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每次爆破他总是在在最前面指导并点燃导火索,一次爆破中不幸被巨石砸伤,年仅26岁就长眠雪山之中。西藏军区党委追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一等功,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1953年,被当时的中央交通部、西南军区授予张福林烈士“筑路英雄”称号。2011年,他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位感动西藏人物”。  

 

 

张福林母亲薛桂芳烈士事迹介绍

  调查整理张福林烈士事迹过程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其母亲薛桂芳是河南第一批女共产党员,曾担任中国共产党扶沟县城北街地下妇联主任,扶沟县地下党和游击队的联络点就设在她家,多次在她家召开秘密会议。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发动妇女做军鞋,不幸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发现残忍杀害。而张福林的弟弟张福立继承母亲和哥哥遗志投笔从戎,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少将,他的侄子张铁岭,现任郑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2021年3月,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调查人员被张氏一门涌现出“两烈士一将军一功臣”的事迹深深感动,汇报有关部门后,县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协调在张福林烈士的家乡,建立了一个占地34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镌刻树立张福林烈士纪念碑。又陆续建起100平方米的张福林烈士事迹陈列馆,搜集陈列烈士遗物37件、图片43幅。现已成为扶沟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少先队在烈士纪念馆开展活动

  如今,在扶沟县各级党组织每年都有“缅怀英烈关爱烈属”党员活动,中小学都有红色教育社会实践课,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蔚然成风,并且吸引了外地有关团体前来参观学习,河南省社科院专门前来考察总结其经验做法。近日,河南省委常委、周口市委书记安伟进一步要求,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着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周口市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全市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先琴 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