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润心 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
体系建构:完善常态化学习长效机制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其行稳致远,必须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体系。党章和党内法规为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党章明确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根本依据。中央印发的各项通知则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统筹规划与规范,在主要任务、遵循原则、领导体制、工作职责、教育内容、学习方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核心制度支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这一顶层设计下,各单位必须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持续完善具体化的实施方案、运行细则与保障机制,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通过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制定周密的推进计划并落实监督保障,着力构建“一级带着一级学”的工作格局。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发挥领导干部的“领头雁”作用,要求其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为长效机制的运行提供关键推动力。
机制运行重在全面覆盖与深度拓展。要创新常态化载体,持续开展“学、访、研、讲、创、演、展、游、评、行”等多元实践活动,确保学习无盲区。党员需自觉参与原著研读、专题研讨、集中培训、场馆教学及实践锻炼,深化认知维度。教育体系应分层落实学习机制,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应将党史列为集体学习内容;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应将党史学习纳入干部必修、常修课程;基层党组织应融党史教育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年度工作计划。同时须强化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系统推动党史内容进教材、入课堂、植头脑,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维持制度长效化的根基在于激发内在自觉。应通过日常教育、组织生活与环境熏陶,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是终身必修课,自觉以党规党纪规范言行,在常态学习中锤炼党性。每位党员应时刻牢记“第一身份”,增强责任感荣誉感,端正价值认知。要将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每天一篇、每周一章、每月一本”的持续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深入钻研、深刻领悟、对照检视、反思总结,持续提升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实现知信行统一,筑牢长效机制的内生根基与持久动能。
队伍支撑:建设专业化党史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习教育质效的关键力量。
人才选拔重在拓宽视野、优化结构。应打破部门壁垒,由省、市层面统筹建立党史人才库,由党史和文献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维护,作为遴选调配基础。严把政治标准与理论功底关,重点从基层党组织、政工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机构等党建、思政、历史领域,遴选具备深厚专业素养且热爱党史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骨干,着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史专家和宣讲名师。同时,加强对新选拔骨干的系统化培养,聚焦理论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宣讲艺术提升,夯实工作基础。
专业培养须着力于构建多维体系。一要深化理论教研能力:紧扣党史研究教育主责,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参与史志编研、撰写研究论文等,系统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研究深度与专业水平。二要强化主题宣讲能力:围绕党史普及需求,依托“七进”宣讲、专项培训、技能竞赛、教学观摩及实践研学等形式,重点提升教师的课堂讲授、理论阐释及群众工作实效。三要赋能实践教学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实地教学等,增强教师转化运用红色资源、转化历史现场为生动教学场景,引导党员干部深刻体悟初心使命的实践能力。
资源整合应聚焦于汇聚多元合力。充分发掘利用宝贵的社会党史教育资源,尤其要发挥好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独特优势。通过精心组织,邀请他们走上讲台、进入课堂,讲述亲历的革命故事,分享思想感悟,诠释坚定信仰。其榜样感染力能有效感召激励年轻党员,不仅有助于深化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引导其永葆初心使命,更显著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引领力与精神感召力,为育人工作注入强大正能量。
内容深化:打造高质量党史叙事体系
构建高质量党史叙事体系的核心在于深度挖掘内容并予以科学呈现。应严格遵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要求,通过深化系统性解读、强化现实关联、精准匹配受众需求,推动学习由外在要求转为内化自觉。
强化本真历史与立体呈现,突破平面化解读瓶颈。党史和文献部门应聚焦核心职能,深化研究、编撰著作、宣传教育、征集史料职能。系统梳理重大事件、关键决策、重要会议等,汇编权威一手史料,建强核心史料库。深化理论阐释,剖析决策动因、历史影响及人物抉择,展现变革伟力与历史局限,构建逻辑清晰、情感饱满的立体叙事。加强历史决议、领导人论述、指导思想解读,全面展现党在民族复兴、理论发展、人类进步和政党建设上的历史性贡献。
深挖精神谱系与当代价值,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纽带。党史的恒久价值蕴藏在其精神内核之中。笔者结合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章文本构建与规范运行研究”以及2023年中国计量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专项A类项目“党章话语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研究认为,应以党章和党内法规为遵循,以党章为切入点,系统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炼精髓,强化价值引领。重点挖掘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党史观,将深邃的历史智慧投射到当前民族复兴面临的新征程新挑战。以史鉴今,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结,让历史真正启迪当下。
推进分层分类供给侧优化,实现“精准滴灌”教育模式。深耕微观历史叙事,通过生动重述历史人物、事件与故事细节,并引入多学科视角分析重大事件,使宏大党史具体可感,深刻展现革命历程的艰辛与新时代成就的辉煌。同时,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对党员干部,侧重战略逻辑、治国理政经验的传授;对青年学子,重在理想信念塑造与历史规律认知的培养;对广大群众,宜以具体情节和英模事迹感染浸润。为此,需针对性开发分层案例库、主题资源包及精选阅读清单,并充分依托数字平台进行个性化定制与专题化推送,有效激发各群体的学习兴趣与深度共鸣。
全域浸润:创新融合式理论传播矩阵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阶段性集中”迈向“日常化长效”,关键在于构建全域覆盖、深度融入的传播矩阵,实现理论无声浸润。
首先,构建“处处可学”的立体渗透新场域。一方面,升级红色场馆、历史遗址的互动体验,并将党史元素精准嵌入社区宣传栏、地铁长廊、口袋公园等日常场景,让“街角遇历史,转角悟思想”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打造线上博物馆集群,优化主流平台党史专栏,精炼内容为短视频等轻量形态,借算法推送直达用户指尖,激活广泛深入的“云端学习”热潮。
其次,丰富“入脑入心”的表达传播新形态。一方面,依托红色阵地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贯通“四史”宣传与重要纪念活动,强化主旋律传播。另一方面,创新载体,深挖文献档案与革命诗词价值,积极推动多元话语转化,鼓励创作思想艺术俱佳的文化精品。在此基础上,深耕基层场景,以基层文化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展多样化活动,充分发挥英模示范作用。此外,深化技术赋能,开发沉浸式互动学习产品,打造智能化“云课堂”。通过多维举措,有力提升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最后,贯通“久久为功”的协同实践机制。一方面,需压实党委主责,强化组织、宣传、教育、文旅、网信等多部门联动,整合高校、媒体、社会组织资源,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广泛参与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的高效治理格局。另一方面,需建立效能评估与反馈优化链条,畅通基层民意上行渠道,鼓励微宣讲、故事会等自发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由被动接收者向主动传播者转变,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参与广泛、互动深入的长效机制闭环。
(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