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1899—1959)

 

  赵诚,蒙古族,又名赵璧诚,曾用名额尔敦赛音、赵子和、张来运,1899年出生于土默特旗毕克齐镇鸟儿素村(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鸟儿素村)。

  赵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农民家庭,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他11岁就给有钱人家当起了小长工。为了既能吃饱饭,又不用当兵,15岁的赵诚来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巧尔气召当了两年喇嘛。在这段时间里,赵诚每天诵经读书,渐渐觉得生活苦闷,就离开了巧尔气召,考进十三庙蒙文小学学习蒙古文,和佛鼎、多松年是同学。因为赵诚家里很穷,在十三庙蒙文小学上学时,穿着小喇嘛裙,连裤子也没有。1920年,赵诚毕业后转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读书。

  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因为坐落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文庙街,俗称“南高”,直属土默特旗总管衙门,是当时归绥地区蒙古族孩子们的最高学府,学制四年,师资条件比较好,教学也很正规。归绥和附近农村的一些蒙古族孩子都很仰慕这所学校。

  赵诚进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后,分到四班,他的同班同学有乌兰夫、云润、康济民等人。1923年5月初,归绥中学(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前身)、绥远师范、归绥县高等小学校(俗称“北高”)、南高等四所学校的学生在归绥中学操场集合,举行纪念五四运动和“五七”国耻日大会。随后,在绥远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学生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游行,砸毁了出售日本商品的“盛记”洋行,赵诚和同学多松年、乌兰夫、奎璧、云润等人参与了这次反帝爱国行动,这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积累了斗争经验。

  1923年,共产党员、北京蒙藏学校的土默特蒙古族学生荣耀先回到家乡,动员土默特蒙古族青年报考北京蒙藏学校。赵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土默特旗署保送到北京蒙藏学校初中部学习。北京蒙藏学校是北洋军阀政府为了培养蒙藏少数民族地区官员创办的,1918年更名为北京蒙藏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9月的一天,一列火车迎着朝阳,驶出了归绥火车站,向北京进发。火车内半节车厢坐满了土默特蒙古族青年,有归绥中学的李裕智、吉雅泰、孟纯和土默特高等小学校的多松年、云泽(乌兰夫)、奎璧、云润、朱实夫、赵诚、高布泽博(春和)、康根成、佛鼎等39个人,他们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去北京。第二天,火车到达北京前门车站,大家在荣耀先的带领下,开始了北京的求学之路。

  赵诚进入北京蒙藏学校后,他和奎璧分到了一个班,他俩是班里最穷的学生,夜里两人经常合盖一条棉被。冬天的时候,两人还常常穿着单衣。荣耀先发现后,向学校反映了这些情况。当时,北京蒙藏学校校长是曾经留学德国的哲学博士章武,他思想进步,追求民主,同情贫苦学生。章武自己解囊相助,给赵诚和奎璧每人买了一条棉袍,并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诸多照顾。

  1923年寒假,赵诚、多松年、乌兰夫等十几名学生因为没有路费回家而留在学校,中共北方区委利用整个寒假,组织他们在北京师范学校乐群补习班补习功课,同时学习革命理论。在这个不平常的假期里,赵诚、乌兰夫、高布泽博、佛鼎等人由李渤海、韩麟符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赵诚参加了中共早期革命家赵世炎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同时参加的还有多松年、佛鼎、夏之栩(赵世炎妻子)、杨芝莲(张国焘妻子)等人。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赵诚由一个民族主义者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1925年1月,赵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和多松年、佛鼎组成北京蒙藏学校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成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1925年3月1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人李大钊在北京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赵诚作为土默特旗的代表出席了会议。3月15日,中共北方区委决定选送赵诚和佛鼎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党务学校第一期学习,他们是当时第一批被党组织派遣出国的蒙古族青年。10月,赵诚跟随第三国际领导人阿其洛夫回国,出席了在张家口召开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大会(即内蒙古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1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保送赵诚等人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30年,赵诚毕业后,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阿莫噶耶夫派他回到内蒙古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赵诚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家乡绥远地区,继续在农村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32年春天,共产国际为了加强西北特委工作,从莫斯科派遣曾涌泉回到绥远地区,担任中共绥远地方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赵诚与曾涌泉取得联系后,在土默川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春天,赵诚被国民党绥远省党部逮捕,关押在绥远高等法院,七个月之后,因为证据不足被释放。

  1934年4月,锡林郭勒盟的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联合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各蒙旗王公贵族,在乌兰察布盟百灵庙成立了“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他打着“振兴蒙古民族”的旗号,在一些蒙古族青年中游说,笼络了不少蒙古族有志青年。为了联络和团结“蒙政会”的土默特蒙古族青年,赵诚接受中共西蒙工委派遣来到百灵庙,参加“蒙政会”的工作,担任保安队上士。他在“蒙政会”蒙古族青年中广泛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积极与云继先、朱实夫、云清、云蔚等人秘密联络,为促成1936年2月的“百灵庙暴动”做了大量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10月,归绥沦陷。1938年9月,中共中央派遣八路军120师358旅政委李井泉担任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领抗日游击支队挺进大青山,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支队司令部驻扎在大青山万家沟,中共地下党员赵诚、勇夫、奎璧、贾力更、李森等人很快与李井泉司令员取得联系,协助八路军开展抗日活动。后来,贾力更介绍赵诚潜伏到伪蒙古军独立团三连,当了一名文书,他以此身份做掩护,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39年秋天,中共土默特旗工委成立,贾力更担任书记,赵诚为工委委员。为了争取伪防共二师师长韩伍参加抗日,1940年,赵诚打入伪防共二师,他按照“潜伏、隐蔽”的工作方针,积极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筹集物资。5月,伪防共二师被日军缴械,赵诚和该师的一部分官兵被关进厚和市(今呼和浩特市,日伪时期的改称)警察学校。三个月后,赵诚越狱逃出,返回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让他担任绥西行政专署蒙政科长。防共二师其他官兵被日军杀害。

  1940年底到1941年初,日军对绥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围剿和扫荡,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岁月。为了保存大青山根据地的革命实力,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决定派遣一批民族干部前往延安学习。当时去延安的人员有:中共土默特旗工作委员会书记贾力更、委员赵诚,蒙古抗日游击队队长李森和西北局派到大青山进行社会调查工作的孔飞。此外,还有蒙古族青年学生浩帆、潮洛濛、云贵生、李成森、云广林,汉族学生熊芝江等人。大青山八路军骑兵支队司令员姚喆率领部队护送。当他们走到大青山黄土梁准备休息时,遭遇敌人袭击,贾力更胸部中弹,不幸牺牲。其余的人到达绥东后,由赵诚、孔飞、李森组成三人小组,孔飞担任组长,带领所有人员从山西河曲县渡过黄河,经过陕北的绥德、米脂、瓦窑堡,1941年5月16日抵达延安。

  赵诚到达延安后,西北局抽调他和孔飞到蒙古文化促进会工作,赵诚担任陕北公学民族部蒙文教员和班主任。1941年秋天,延安民族学院成立,这是抗战时期延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最高学府。赵诚又被调到延安民族学院研究处,从事蒙古语文的研究工作。1942年6月到1945年底,赵诚调到陕北三边专署,先后担任民族事务科科长、交际处主任等职务。

  1946年,赵诚被党组织派到陕北三边警备司令部从事秘书工作,并担任了中共伊盟工委委员。1948年到1949年,赵诚调到刚成立的三边干部学校民族班担任班主任,从事党的民族教育工作。10月,赵诚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不久又被调回伊克昭盟,担任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兼盟法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任命赵诚担任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还被选为内蒙古第二届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委员。赵诚在担任高级法院院长期间,正值解放初期,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巩固新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异常繁重,他不顾自己身有残疾,日以继夜地批阅案卷,核实案情,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1959年11月4日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60岁。


来源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