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沙漠
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
曾经,这头“公牛”横冲直撞,
啃良田、毁房屋……
为了“驯服”它,
一代又一代巴彦淖尔人,
向沙漠挺进,
植树造林,锁住风沙,发展生产。
在征服沙漠的大军中英雄辈出,
“农民治沙专家”牛二旦就是其中之一。
70多年前,牛二旦走西口来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史家沙湾,这里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常常受到风沙的侵袭,大片的农田和房屋被荒沙吞没,附近很多住户都被迫搬走了。牛二旦家因房屋周围有近百棵树,可暂时阻挡风沙,于是一家人便顽强地在这里居住了下来。
1952年,牛二旦被任命为当地造林委员,为了能够全心投入工作,他和老伴干脆一起将家搬到了沙窝里。
当年秋天,牛二旦带领社员在沙漠东南两侧的平地上栽树,可成活率却是“零”。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牛二旦对这些树苗反复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再次重新栽种时,他特意从外地背回各种树苗,并趁着雨天拿着蒿子口袋和锄头在沙丘上种沙嵩……但尝试的结果依旧以失败告终。
直到1962年,牛二旦在沙漠西南角的低洼地里奇迹般地发现了三棵成活的杨树苗,这是他治沙史上极不平凡的三棵树。牛二旦把这三棵树苗和那些死树苗再次进行比对,最终他成功地发现除了避开风沙外,水分条件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在次年春天,年近六旬的牛二旦抓住淌水季节灌沙,带着十几个人日夜开挖渠道,一昼夜挖沙六百多方,灌沙三十多亩。但是,这里的沙丘密度较大,沙丘间低地少,要治服沙漠,就必须在沙丘上栽起树来。
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牛二旦整天待在沙窝里,观察风是怎样把沙揭起来,又怎样堆在一块。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了两个情况:一是有些草本来长在沙丘迎风坡,可是慢慢地到了沙丘间低地,这说明沙丘向前移动了;二是沙丘间低地靠背风坡脚的树,被沙埋了半截,却长得更旺。由此,牛二旦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固沙,就得先排沙。风能使沙丘形成,也一定能把沙丘撵走;沙丘被撵进成林的丘间低地,原来的沙丘就转化为沙丘间低地。摸到这个规律后,牛二旦的治沙造林之路迎来新希望。
到20世纪70年代,在他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的那片史家沙湾林木葱郁,成功阻挡住了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流动了多年的巨大沙带。国内外众多的治沙专家来到当地考察研究,他们将牛二旦的治沙模式总结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他的治沙理念更是被推荐到联合国治沙会议上。
1978年3月,牛二旦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治沙专家”的光荣称号,还接到了联合国治沙研究机构的邀请。虽因患病失去了登上国际讲坛的机会,但他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治沙的经验赢得了专家们的极高评价。牛二旦的治沙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巴彦淖尔的治沙造林工作。
如今,通过“三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相继实施,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防风固沙林带逐步完善,有效地控制了沙漠的东侵。从2010年到2022年底,巴彦淖尔市营造林总面积达977.89万亩。
牛二旦带领群众治沙40年,
他的“16字”治沙理念,
对巴彦淖尔推进治沙造林工作意义非凡。
巴彦淖尔市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森林覆盖率不足3%,
到如今突破6.57%,
森林蓄积量268.4万立方米。
数字增长的背后,
无数个“牛二旦”在默默奉献,
他们用毕生的心血
为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色外衣”,
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