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根脉 激扬时代力量 ——通辽市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探索实践

2025-09-15

    通辽,这片承载着吕明仁、麦新等2400余名英烈忠魂的热土,分布着38处革命遗址、4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是这座城市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是流淌在科尔沁大地上的永恒血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愈发彰显——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全市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北疆文化建设的核心区与重要承载地之一,通辽市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活化置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创新实践,奋力书写以红色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系统保护 筑牢红色基因永续传承的坚实根基
 
  红色基因的赓续,首先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这种守护不仅是对物质遗存的保全,更是对精神火种的传递。通辽市着力构建全域覆盖、科技赋能、制度保障的立体化保护体系,让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全域联动,守护历史印记。实施革命文物资源全域普查,建立涵盖3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7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的详实档案库。分批分类对全市57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提质改造与全面整修。系统性解决零散烈士墓保护难题,将17处集中迁葬至烈士陵园,对53处非烈士墓妥善安置,确保英灵安息之地庄严肃穆。对东蒙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等遗址加快抢救性保护与标识设立,坚决守护历史坐标。在抗战文物方面,通辽市加强对相关遗址、文物的认定与修复,深入梳理本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使这些珍贵遗产成为传承抗战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科技赋能,构建数字图谱。引入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模等技术,对烈士遗物、珍贵文献进行高精度信息采集。建设革命文物数据库,编制红色资源数字地图,实现“一图尽览、一键直达”。开鲁县麦新红色研学路线数字化升级、正北方红色研学基地的沉浸式体验馆,正是科技让历史“活”起来的生动例证,构建起革命精神永续传承的“数字基因库”。同步依托城市运行监测平台、AI中台等共性支撑体系,为红色精神图谱提供强大“算力底座”。
 
  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将红色资源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大局。探索建立“革命文物巡查员+守护员”责任制,压实保护责任;探索打造“红色文化公益捐赠平台”,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冠名修缮”“定向捐助”等方式参与,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长效管护”的机制。政策体系与《“数字通辽”建设行动方案》协同发力,为红色记忆永续留存筑牢根基。
 
  创新传承 激活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时代伟力
 
  红色基因的生命力在于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价值重构。通辽市着力创新载体、深耕教育、拓展场域,让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征程。
 
  创作精品,阐释时代价值。深入挖掘本土红色富矿,推出原创话剧《马走日》、党史故事情景剧《红色家书》、歌舞剧《风华当歌》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佳作。开鲁县原创话剧《赤子长歌》生动展现麦新“以歌为枪、热血报国”的形象。安排孵化资金,激励更多聚焦通辽革命历史、民族团结佳话等题材的文艺精品涌现,如“三千孤儿入内蒙”通辽篇章、“三千五民兵建奇功”的创业奋斗史诗等,生动诠释红色通辽的当代价值。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通辽市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加强抗战题材文艺创作,再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历史、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深耕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构建馆校协同的“石榴籽”红色育人矩阵。开发“追寻红色足迹”课程,组织“重走红色革命路线”“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沉浸式活动。通辽市少年军校、“小小红色讲解团”实践,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青少年心灵。市图书馆开放特色红色文献及旗县史志专区,为学子定制研学内容。全市各红色研学线路、点位,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800批次、19万余人次,形成了覆盖广泛、浸润人心的分众化教育体系,有效增进了“五个认同”。紧密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组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 传承抗战精神”系列活动、“烽火通辽——十四年抗战纪实”专题展览和学术研讨,深入挖掘和宣传抗战英烈事迹,引导干部群众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融合传播,拓展弘扬场域。积极拥抱融媒体,打造“红色文物会说话”“通辽抗战档案”“档案里的通辽印记”等短视频、微纪录片,推动红色故事“破圈”。培育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融合乌兰牧骑精神深入基层宣讲。霍林郭勒军马场基地弘扬蒙古马精神,奈曼旗庙屯“乡愁故里”将旧址对比、民俗体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创造出可触可感的“浸润式”精神家园。“石榴籽·我在通辽阅读北疆”“博古通今话铸牢”等栏目,成为创新传播的亮眼注脚。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加大对抗战历史、抗战精神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
 
  融合转化 释放红色基因赋能发展的磅礴力量
 
  红色基因的价值在于服务当下、开创未来。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利用,而是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创造性转化。通辽市大力推动红色资源与文旅产业、城市精神、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将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
 
  文旅赋能,激活发展引擎。聚力打造自治区级“红色旅游之城”,创新探索“红绿双基因”融合发展路径。精心规划“烽火记忆·时代新篇”等10余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串联市文博院、库伦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麦新纪念设施群等节点。“闪闪红星照我心”线路入选自治区首批“优秀研学旅游精品线路”,“重走长征路”课程获评自治区“十佳研学旅游精品课程”,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将红色元素融入特色民宿、非遗体验、农畜产品展销,构建“红色+”产业链,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库伦旗三家子嘎查、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正是依托深厚红色底蕴,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成为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辽市还积极发掘抗战文旅资源,推出一批抗战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感悟红色文化。
 
  精神引领,熔铸城市品格。将“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通辽红色精神特质,深度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持续选树宣传各行各业传承红色基因的先进典型,使英烈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价值坐标。依托遍布城乡的30处以英烈命名之地,常态化深耕清明祭扫、烈士公祭活动,年均开展英烈事迹宣讲近千场,覆盖数十万人次。这些红色特质与“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相互激荡、共同熔铸,在全社会持续凝聚起崇尚英雄、砥砺奋进的强大正能量,最终沉淀为“通达辽阔 近悦远来”的独特城市品格。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通辽市更加注重弘扬抗战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将其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转化实干,砥砺担当作为。将红色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引导干部在清河镇党性教育基地“情景党课”中感悟初心;在库伦旗党内政治生活体验馆严肃锤炼党性,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将红色基因蕴含的奋斗精神,切实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面对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严峻挑战,全市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红色传统,坚决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跃升至当前的19.49%,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开鲁县小街基镇探索“中科羊草+企业+农户”多元化联农带农富农新路,谱写了红色奋斗精神赋能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生动篇章。量子虚拟电厂等新质生产力项目签约落地,体现了红色精神与时代创新的紧密结合。
 
       红色基因,是镌刻在科尔沁大地上的永恒印记,是流淌在全市各族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更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北疆文化高地的力量之源。面向未来,通辽市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持续深化对红色资源时代价值的挖掘阐释,不断完善“保护、传承、转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创新“浸润式”教育模式,建强专业化人才队伍,推动红色基因更深层次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让这磅礴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内容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