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赓续红色血脉 打造“三红”产业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内蒙古宁城县小城子镇是革命老区镇,内蒙古自治区林果面积最大的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创建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2021年,小城子镇争取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三红”产业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宁城县小城子镇万亩林果产业示范带)
建设“三风”传承基地,提振党群“精气神”,彰显红色革命老区新风貌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党风教育基地。投入彩票公益金400万元,在革命老区高桥村实施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对高桥七烈士陵园进行改造提升以及对周边景观进行打造,重点建设“一园一场两站”,有效提升了基地接待能力。同时争取上级组织、民政等部门资金190余万元,修缮加固革命文物、修建“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展革命英烈事迹讲座、专题报告、主题演讲以及公祭、悼念活动等76场次,参与党员干部群众达4000人次,组成“烽火助力团”开展巡回宣讲43场。
(小城子镇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坚持德治为先,打造家风传承基地。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在全镇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好家风”示范创建活动和综合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红色家风引领文明乡风、村风、民风。持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诚信家庭建设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累计推选出区市县镇4级“最美家庭”85户,“孝老爱亲道德模范”94名,“好家风典型人物”83人。小城子镇被自治区妇联命名为全区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同时,通过彩票公益金示范区项目示范带动效应,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养老服务等设施建设,共建设卫生厕所1127处,污水处理场2处、养老院1处,不断满足群众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坚持抓小育红,打造学风养成基地。在各中小学校以“永远跟党走,当好接班人”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演唱会、征文比赛等红色系列教育活动,培育选拔“红领巾讲解员”48名,累计开展“讲解镇域英雄事迹、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朗诵红色经典诗篇”等活动450余场次。依托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生暑期实践体验等活动,将教育课堂延伸到革命历史遗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深刻上红色的印记。
实施“三青”育才工程,抓好干部“传帮带”,注入老区精神传承新血脉
在青年革命后代中,实施“薪火”传承计划。依托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纪念地,聘请9名革命后代担任红色教育基地志愿讲解员、革命英雄事迹义务宣传员,做好红色革命故事的讲述、挖掘、总结和编辑工作。将青年革命后代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引导他们继承先辈先烈遗志,积极投身到扎根农村、建设家乡、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来,当好新时代革命事业的传承人和接班人。
在青年党员干部中,实施“青雁”选育计划。在青年农民和返乡毕业大学生、创业人员中,大力选育年轻干部和青年党员,充实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放大“头雁效应”。全镇村级“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7.8岁下降到43.6岁,高中、大学学历从原来的48.2%提高到64.4%,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返乡创业青年、小城子镇宁南村党总支书记张雪松为村民培训蔬菜种植技术)
在青年新型农民中,实施“新农”培树计划。与中国农科院兴城果树研究所等国内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小城子林果产业博士科研实验基地。依托全镇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基地,采取轮训、实训以及“一对一”现场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训青年农民2000余人。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等措施,选树400余名“土专家”“林秀才”“经济人”和党员科技带头人,与2800余名果农、菜农等结成帮带对子,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将“好技术”与“富农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打造“三红”文化品牌,推进全域“红富美”,培育老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革命老区红”文化品牌。在推进葫芦峪红色旅游景区、高桥七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的同时,配合县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烽火宁城》《激情岁月》《大宁魂》《忠诚》等一批优秀舞台作品,并在中国评剧艺术节、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以及各级展演展评中多次荣获大奖。持续丰富提升高桥牺牲地、八路军三区队奇袭宁城和解放宁城战役旧址、大岔不岔和小岔不岔驻军旧址、八素台战备防空洞等红色遗址,打造遍布全域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黄金旅游线路。
打响“陪嫁牡丹红”文化品牌。投入彩票公益金300万元,建成牡丹大食堂(民宿旅游服务中心二层866.4平米,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万元,自建民宿370平米。现已接待观光旅游4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万元。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经济林协会牡丹产业分会对接,深入研究陪嫁牡丹的栽培、繁育、移植等系列特色技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纬度最高的木质化牡丹培育、研发与创新基地。连续举办5届牡丹文化节。塞外陪嫁牡丹栽培繁育技术被列入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城苹果喜丰收)
做强“塞外苹果红”文化品牌。以八家、长皋、柳树营子万亩苹果产业基地为依托,建设集林果生产、苹果采摘、科研教育、技术培训、农事体验、观光游览、文化品鉴、文艺创作等为一体的大型苹果文化旅游产业园和林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带。加大“塞外苹果红”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创办“相约醉美小城”公众号,连续举办6届苹果文化节,协同县乌兰牧骑创作了大型舞台评剧《苹果红了》,大大提升了“塞外苹果红”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