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达茂旗:“红色引擎”激发戍边动能
“党的关怀温暖阳光,融化冰雪沁透了心房。”11月18日上午,一曲《草原儿女心向党》从内蒙古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巴音花边境派出所“逐梦边关”红色蒙古包传出,民警和辖区护边员、群众代表手拉手、肩并肩,欢快的安代舞跳出了警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
在达茂草原上,像这样的蒙古包还有4顶,每隔一段时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便会和附近的牧民群众聚集在蒙古包里,举办一场党日活动、宣讲党的民族政策,科普反诈防骗知识,带去义诊服务……
民警与辖区群众代表、护边员在“红色蒙古包”开展党日活动
“红色蒙古包作为边境一线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辖区群众、服务基层治理的党建阵地,配备了网络电视、音乐播放器,以及可供50余人围桌座谈的民族纹饰桌椅,定期更换的包内党建故事展板,也使其党建氛围更加浓厚,便于开展学习、培训、宣传、演出等各项活动。”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周国栋介绍。
“红色蒙古包+典型引领”,凝聚戍边合力
“今天喝了阿书记家的老井水,又咸又涩带有一丝回甘,这让我切身体验到了阿书记守边生活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扎根北疆的决心,我也要像阿书记一样,为守好祖国北疆奉献青春。”11月15日,阿迪雅警地活动室内,20余名边境派出所民辅警、护边员共同开展“学榜样、明初心、守北疆”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掌声阵阵,听众纷纷发表感想,坚守北疆、建设草原的铮铮誓言让每个人的内心热血沸腾。
坐落在全国道德模范、护边员阿迪雅家的“阿迪雅警地活动室”,是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最特殊的一顶红色蒙古包。该支队将戍边典型人物故事和基层党建相结合,组织民辅警、护边员、群众代表贴近典型、走进典型生活,聆听阿迪雅40余年“喝咸水、吞寂寞,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无私守护。改变以往单一的听学受教模式,通过理论辅导、事迹分享与参观见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宣传。民警和群众共同合作学唱红歌、演绎典型故事,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深入理解学习教育内容,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年初以来,该支队累计组织开展党日活动110余次,红色教育活动35次,支部书记讲党课11场次,凝聚辖区群众、护边员守边、护边、爱边共识,为边境草原构筑起坚实的“红色堡垒”。
“红色蒙古包+戍边教育”,点亮人生启明星
“这是一条满是石子崎岖的荒漠路,巡逻过程中,民警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确保边境安全无虞。”在包头边境管理支队与内蒙古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卫国戍边行”暑期实践活动中,学生高安然写下巡边感想。
这是该支队开拓红色蒙古包爱国主义教育课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增强国防观念的又一新探索。2024年夏天,支队与西安市、包头市13家中小学校合作,150余名师生走进北疆,开展一次巡边、一次走访、一次夜行、一次蒙古包座谈、一顿戍边饭、一张界碑合影的“六一”戍边实践活动。此外,该支队根据学生年龄阶段,设置的不同线路,也让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遥远的历史故事,更是学生们脚下实实在在的体验。
来自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的小朋友向民警赠送家乡特产
“警察叔叔你们都是英雄,我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像你们一样守护我们的祖国!”活动后,来自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的小朋友们激动万分。
“红色蒙古包+基层治理”,搭建辖区发展快速路
党建是基石,助力辖区发展是核心目标。在巴润工业园边境派出所“润心护航”红色蒙古包,每周一次的警企恳谈会,打通了党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扫描二维码登记工人信息,不仅更加便于人员管理,也不用一趟趟跑派出所耽误工期了,这对我们企业绩效真是好处多多!”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支队创新党建工作模式、赋能辖区治理的工作做法赞不绝口。
民警向群众宣讲“一单位一赋码”使用方法
随着辖区进驻企业显著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登记备案需求增大,排队等待时间随之增加。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该支队依托红色蒙古包搭建警企沟通平台,向驻地企业了解期盼和需求,依托互联网资源建立“一单位一赋码”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员信息在线登记、企业负责、民警监督、后台管理,极大增加边境辖区服务管理效能。
目前,该支队已为辖区25家企业进行赋码管理,共计登记录入比对外来务工人员1500余人次,第一时间化解企业内矛盾纠纷33起,构建了“党建领方向、辖区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红色蒙古包在达茂草原上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运用,为基层党建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红星,照亮了边境辖区的发展之路、戍边之路和警民共建之路,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