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福(1910—1982),祖籍山西省灵丘县,后迁至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红格尔图乡十四顷湾地。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级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他积极参加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种植试验田,努力为当地农业生产培育抗旱、高产、优良的作物品种。

        1955年夏,严重的干旱使大田的禾苗萎蔫枯黄。这时,陈良福意外地发现山坡上的野生胡麻却花蓝叶绿,受到了启发:如果能把它培养成家生的,那一定会成为抗旱、耐寒的好品种。翌年,他在实验田里用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大头胡麻和野生胡麻隔行种植,进行驯化培育和自然杂交,1962年,陈良福终于培养成功抗旱、耐寒、高产(比当地胡麻增产15%以上)的胡麻新品种,经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种籽站审定,被命名为“联合双强”胡麻,在区内外大面积推广种植。1976年,内蒙古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其为“内亚一号”。此后,他还用“一穗传”和“一粒传”的方法,培育成功“爱国齐头白谷子”和“一点红黍子”,1976年内蒙古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命名为“内谷一号”和“内黍一点红”。陈良福和助手一起,经过近10年的分离选育和试验鉴定,最后培育成杆硬抗倒伏的莜麦品种——枳机莜麦,并从1975年开始在本地大面积推广种植,比当地品种一般增产20%左右。

        陈良福多次参加自治区、盟、旗各级劳模会和先代会,两次出席全国育种工作会议,曾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59年,在自治区种籽工作会议上他被授予“农民育种家”称号,并被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1961年8月10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察哈尔右翼后旗红格尔图公社知识青年农科站站长。1982年4月15日,病逝,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