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本名高明海,字镜天。曾化名高桥、苏然、徐文良。民国3年(1914)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今辽阳市),幼年随父迁居奉天(今沈阳市)。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高桥不愿作亡国奴,初中未毕业就去冀东寻求救国之路。民国23年(1934),到洛阳军校军官班第四期学习。毕业后,未去国民党军中供职,而在冀东海关(唐山)做了雇员。

民国27年(1938)初,高桥在和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警务厅科长朱新涛(中共地下党员)接触中结识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人之一李楚离,开始为党做外围工作。同年,经李楚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按组织要求,他跋山涉水找到李运昌,参加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先在抗日联军司令部中任作战参谋,后又任五总队副参谋长、五中队队长。

冀东抗日暴动后,日伪军加紧对抗日队伍的围剿,斗争环境更加艰难,但高桥率领的五中队却很活跃,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民国28年(1939)年夏,他们跨越津秦铁路,攻打曾家湾据点,全歼一个警察中队。同年秋,冀东抗联队伍改编为八路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高桥任二十八团一营营长。部队改编后,即开到平西整训,不久高桥又到晋察冀中央分局党校学习。

民国29年(1940)夏,冀东组建十三团,高桥从党校毕业,任十三团一营营长。十三团凭借青纱帐,广泛出击,一鼓作气击毁蓟县、宝坻、玉田、三河等县的几十个伪军据点。12月,高桥所部奉命在大观渠伏击一个日军自行车清乡队,不到一小时结束战斗,除一个日本兵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缴获机枪一挺、掷弹筒两个、几十支步枪、几十辆自行车,八路军无一人伤亡,受到上级表扬。

民国30年(1941)3月,高桥、郑紫明领导的一营解除所谓搞“曲线救国”的郑九如的杂牌武装。4月,高桥率部在玉田县杨家板桥村小高庄击毁日军汽车3辆。5月,高桥参加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亲自指挥的曲梁河游击战。

民国30年(1941)春、夏间,高桥曾指挥界牌伏击战、十棵树战斗,都取得胜利。同年秋,高桥被调到十一团任参谋长。同年夏,冀东地委和军分区派高桥、周嘉美(十二团参谋长)、杨思禄各带主力一部共700余人,到承德、平泉、宁城地区活动,开辟热河山区根据地。这一地区是日伪统治最严酷的地区,是日伪苦心经营的后方基地。

高桥所部到达承德、平泉、宁城地区后,从民国31年(1942)11月13—17日分别打下三沟、黄土梁子、六沟、七沟3个警察署和11个警察分驻所,上谷、永和2个火车站,缴获步枪、手枪17支及大量的弹药、粮食、布匹。所到之处都张贴“打倒帝国主义”“中国人誓死不当亡国奴”等标语,散发《告同胞书》。

同年11月,日伪组织1.6万余人,围剿抗日武装,于是主力部队返回冀东,留下高桥率领十一团二连和十二团一连继续组织抗日,称为承平宁武装工作队,开辟建立承平宁抗日根据地。

民国32年(1943)2月初,高桥、周治国、阎汉臣等率领的武装工作队,经历残酷的光头山突围战。5月,为便于机动灵活打击敌人,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决定组成3个区队,任命高桥为三区队长,黄云(杨雨民)为政治委员,郑紫明(郑维家)为副政治委员。同时,决定高桥为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成员。

民国32年(1943)6月初,高桥率领三区队袭击驻守承德境内烟筒山银矿的日伪军,缴获20余支步枪和一部分物资。随后在承德十一道沟、寇杖子一带打了几仗。8月16日夜,袭击三座店鸦片组合,缴获大批物资,接着在黑里河全歼一支警察讨伐队。8月20日,高桥率三区队在平泉长胜沟盘道梁设伏,打死喀喇沁中旗协和会事务长、日本人仁科信夫及近30名日、伪军。9月13—14日,高桥的三区队在五区基干队的配合下,在平泉太和当东沟、大营子东北沟消灭驻守谢杖子的山本守备队,拔掉谢杖子据点。在高桥、黄云等领导下,到同年秋冬,已形成东西600里,南北近300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同年秋,日伪对承、平、宁地区推行极为残酷野蛮的“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制造“无人区”,使高桥的部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有时几天吃不到一粒粮食,常常以野菜野果充饥,而且衣着单薄。但高桥异常坚定,号召战士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顽强斗争。

民国33年(1944)2月5—6日,高桥等人经周密计划,率领三区队和地方干部袭击宁城县(现小城子)警察署、兴农合作社、村公所,俘虏伪警察、伪职员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大批布匹、鞋袜和10万余元伪币。3月1日,敌人调集大批军警扫荡承平宁地区,三区队主力转移进关,高桥率领两个班留在宁城山区坚持战斗。不久,在一肯中村小井子山被敌军围追。28日,高桥所部22人到老根据地八素台老西沟准备休整。此时,高桥已积劳成疾。29日下午,警察刘其讨伐队尾追、包抄,围住老西沟。高桥下令突围,当部分人翻过一道山梁时,他又回去救援中弹的区队文书王汉三,不幸自己也中弹牺牲,时年30岁。

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到八里罕警察署请功领赏,并用广口瓶将头颅装上送平泉、承德等地“示众”,而且拍照刊发号外,大肆宣传。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原三区队政委、热河省政府副主席杨雨民在群众帮助下,找到高桥的头颅,派人送回宁城与其尸骨合葬,在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八里罕,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1954年,遗骨迁葬宁城县人民政府新址天义镇,并修建高桥烈士陵园,高桥牺牲地命名为高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