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实烈士
1902年,陈子实出生在铜山县吕梁乡,出身农民家庭的他自幼聪明好学。
1925年,陈子实只身走南洋,游历马来西亚,调查南洋中小学教育及文化事业实况,以图改进,先后在新加坡著名侨报《星洲日报》上发表《南洋文化建设论》等文章,并被该报聘请为特约记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中国东北,不甘屈服的东北人民奋起反抗,组织起多路抗日义勇军,同日寇浴血奋战。东南亚各国华侨深受鼓舞,纷纷组织各种捐献活动,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作战。但是爱国华侨们捐献的物资送回国内后,全被国民党政府截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推派陈子实回国,直接与东北抗日义勇军联系,将捐献物资亲自送到他们手中。陈子实临危受命,欣然同意,以《星洲日报》驻北平特约记者的身份踏上了回国之路。几经国民党政府刁难、阻挠,历时3个多月后,陈子实终于抵达北平,受到东北义勇军后方总部同仁的热烈欢迎。在抗战前线,他一面采访,一面抓紧写义勇军艰苦抗战的事迹,邮寄《星洲日报》登载。他在致该报经理的信中表示:“自投虎口危则危矣;然为我三千万同胞计,杀身救国,义不容辞。”
1933年元旦,日寇进攻山海关,山海关失守。陈子实不惧危险,主动要求到东北抗战前线考察。考察途中,不幸遭遇日寇袭击,陈子实临危不惧,和大家一起战斗。他接过受伤战士的枪,冲向敌人,终因寡不敌众,倒在血泊中。当日寇在他身上搜出新闻记者证件之后,对他格外痛恨,残忍地挖去他的双眼,割掉他的鼻子。这天下午,寒冷的北风裹着雪花,陈子实浑身是血,迎着寒风,踉踉跄跄,毫无方向地走到宁城三座店老局子村前南沟口高秀山家树林边上就再也走不动了,栽倒在那里,黄昏时停止了呼吸。陈子实学时同窗听闻噩耗,在《新闻报》发文悼念,哀呼陈子实是“为抗日惨死的烈士,随热河失去的记者”。
几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知道陈子实事件的人越来越少,他的故事悄无声息的被埋藏了60年。直到1992年,当工作人员回到事发地内蒙古宁城县查询陈子实踪迹时,偶遇当年曾亲手参与埋葬陈子实的小牛倌崔振起。小牛倌已从当年10岁的娃娃变成了60多岁的老汉。曾经的小牛倌痛心的回忆道:“1933年3月的一天下午,远处有枪炮响,北风裹着小雪,有一个人从河边摇摇晃晃走到南沟口高秀山家树林边上就倒下了。到跟前一看,这个人中等身材,高颧骨,清瘦脸,三十岁上下,两只眼已被剜去,鼻子被砍掉,浑身是血,惨不忍睹。”亲历者的忆述与50多年前陈子实同窗好友所著“陈子实先生千古”一文的记述完全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