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施介出生在云南省洱源县凤羽街一户贫苦的白族农民家庭,名汝显,字介庵,读师范时改名施介 [1]  。1935年, 施介,到开远县立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施介倡导成立了“开远中学学生抗敌后援会”,带领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1月1日,他与早期党员刘林元等人一起领导了滇越铁路滇段员工全线反对法国资方裁员减薪的大罢工。这次斗争震动了全省,在社会各界的声援下,取得了胜利。 1938年春,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他介绍云南到延安的王锡令、陈开明和朱家璧加入党组织。1939年初,施介与朱家璧、刘林元共同研究后,由施介执笔,给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我们对于将来回云南及滇军中工作意见的报告》。施介从抗大毕业后,任中央组织部总务处处长,继而被选送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调任陕北公学(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教育处副处长,1941年起任延安大学党总支书记。
       1945年10月,为开辟和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施介到达辽西,先后任阜新地委(热辽边地委)组织部长、哲里木盟地委组织部长兼通辽县委书记、“长江骑兵团”政治部主任。他组织工人恢复生产,斗争封建把头,稳定社会秩序;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建农民武装,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机构。他从哲里木盟是蒙古族聚居区的实际出发,忠实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做好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分化瓦解土匪武装,争取群众。他不畏艰险,在武装工作队的配合下,率领干部深入边远地区,发动贫苦农牧民,在群众斗争大会上,在阻敌破路等活动中,到处都可听到施介鼓动人心的声音,都可看到他精干灵巧的身影。在施介等人的领导下,很快打开了局面,使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在广大草原扎下了根。
1946年2月,由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施介随阜新地委进行战略撤退,撤至通辽后改建为通辽中心县委,辖通辽、开鲁两县,施介任通辽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后来又兼任通辽县委书记。1946年4月29日,哲里木盟地委建立,施介任地委组织部长,5月又兼任通辽县委书记。此时的施介既要负责全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又要负责通辽县建党、建政、群众运动的全面工作,经常是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工作一通宵。紧张的工作,使他的肺病日趋严重,眼窝深了,颧骨高了,人也消瘦了,同志们劝他注意休息,他虽然嘴上答应,因为千头万绪的工作实在太多,仍然继续忙于手中的工作。施介对与自己工作的干部、战士却无比爱护,关怀备至。一次,通辽县隆兴当区一位干部患了病,施介知道后,多次前往住处询问病情,并送去了自己仅存的一些细粮和仅有的一床棉被,还请了医生为他诊治。这位干部病愈后,逢人便说:“施介同志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1] 
       1947年4月,哲里木盟工委成立,施介任工委组织部长。哲里木盟全境解放后,施介同志以极其高涨的革命激情,领导人民开展“伸冤复仇,分青苗和反倒算”的群众运动。为完成省委下达的扩军支前工作任务,在哲里木盟工委召开的会议上,施介同志指出:“一切服从前线,动员担架、粮草,挂锄前,各旗县都要完成扩军任务。”工委会议后,施介同志马上深入旗县区村,动员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踊跃支前。在施介及工委其他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全盟不但提前完成了扩兵任务,而且为部队筹集了粮草、担架、大车等大量的支前物资。7月,施介的病情加剧,但他仍积极忘我地工作。夜深了,他有时紧锁眉头,有时伏案疾书。8月末,施介的肺病恶化,每天咳嗽不止,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望着日益消瘦的施介心情沉重。同志们再三劝他休息,督促他抓紧治疗,他都不肯,仍争分夺秒地坚持为党工作。辽吉省委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命令他立即前往当时省委所在地白城医治。1947年9月初,哲里木盟工委派人专程护送施介同志到白城医院检查,经诊断,施介同志不仅患有相当严重的肺病,而且患有结核性脑膜炎。虽经中外专家全力抢救,病情仍不断恶化,1947年9月18日,施介同志停止了呼吸,时年38岁。